一周“塑”递:更多研究表明微塑料的危害可能被低估。

 业内动态     |      2023-03-11    |      546
01 海南:发布2023年禁塑工作要点

3月8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消息称,《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正式施行两年以来,在全省各市县、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海南省禁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禁塑工作成效,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日前,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海南省禁塑工作要点》,紧扣输入源头治理、综合监管、重点领域塑料污染治理、替代品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制定35项主要任务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如在输入源头治理方面,《工作要点》提出,指导省内电子商务、外卖等平台企业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方案,从交易环节阻断海南销售禁塑名录内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输入。加强邮政快递业一线从业人员宣传教育,落实收寄验视制度,发现含违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快件,依照相关规定妥善处置,省内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 95%。

此外,加强禁塑综合监管,开展禁塑攻坚专项行动是扎实推进禁塑工作的重要举措。如加大对港口、电商平台、物流枢纽、城中村等联合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运输、储存、销售违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为。加强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抽查,重点打击不合格及虚标伪标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02

厦门:今年探索建设垃圾分类碳交易平台

3月3日,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召开“双碳”背景下垃圾分类创新发展研讨会,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各抒己见,为厦门垃圾分类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提出,今年厦门将积极探索建设垃圾分类碳交易平台,努力提升垃圾分类碳减排成效。从源头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将城市发展的成果与居民共享。

 

03

江苏: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试点“塑料垃圾全量回收”新模式

近日,由中德共同开展的“重塑包装:中欧合作赋能回收循环价值链”项目苏州试点启动,姑苏区金阊街道试点“塑料垃圾全量回收”新模式,成为全市首个开展软包回收项目的街道,将垃圾分类向精细化方向不断深耕推进。

 

04

云南大学团队研究表明微塑料生态危害可能远远被低估

近期,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潘瑛团队(受损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团队)发布文章“Microplastics can affect the trophic cascad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plankton ecosystems via behavior-mediated indirect interactions(微塑料可以通过行为介导的间接相互作用影响浮游生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联强度和稳定性)”。

从浮游动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及浮游生态系统稳定性方法,全面探讨了微塑料的危害。该研究为微塑料通过影响滤食者动物的个体行为介导浮游生态系统结构和稳定性提供了证据,表明微塑料除了直接毒害作用外,低剂量暴露可以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其生态危害可能远远被低估,突出了从种群和群落等系统特征指标评估微塑料风险的重要性。

 

05

华南农大在土壤大微塑料污染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廖新俤教授和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邢斯程副研究员共同合作,在土壤大微塑料污染层对不同深度土壤的团聚体大小、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潜在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土壤团聚体(SAs)是土壤有机碳(SOC)固定的主要场所,土壤塑料污染引起越来越多的土壤问题。塑料对SAs和SOC的影响很大,但仍然缺乏相关研究。本文探究了微塑料前体(即大微塑料)形成的“塑料污染层”(PCL)对不同土层深度不同粒径SAs含量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CL对不同土层深度不同粒径的SAs均有影响。

06

新研究为推进传统地膜的减量与替代提供了微生物学理论依据

农用地膜是陆地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微塑料长期残留累积于土壤中,必然扰动微生物介导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质量与作物健康。然而,黑土氮循环关键功能微生物对微塑料残留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晰。为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基于室内微宇宙模拟培养实验体系,将传统(聚乙烯,PE-MP)和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BMP)微塑料添加至黑土样品中,于培养结束时(90天)开展微生物组宏基因组测序,研究土壤与微塑料圈中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对微塑料残留的响应特征。该研究揭示出生物可降解地膜源微塑料较传统地膜促进土壤有效氮素累积,为推进传统地膜的减量与替代提供了微生物学理论依据。

07

研究揭示草莓根部对微塑料的吸收与植株内迁移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团队发现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可被草莓根部吸收与内化迁移,并评估了微塑料的吸收和迁移对草莓的生物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5)上。该研究为预测微塑料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行为和归趋,准确评估其环境与健康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8

研究人员说首次在海鸟身上发现完全由塑料引发的疾病

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首次在海鸟身上发现一种完全由塑料引发的新病。英国《卫报》3日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道,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野生动物身上发现塑料诱发的纤维化疾病。他们把这种纤维化疾病称为塑料病,以明确它是由环境中的塑料引发。

过去10年,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澳大利亚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研究海鸟。研究对象包括淡足鹱,这种鸟由于常误食塑料,被认为是世界上受塑料污染影响最严重的鸟类。研究人员发现,淡足鹱摄入塑料碎片后,消化道会发炎。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炎症会导致组织产生疤痕。摄入塑料越多,腺胃内的疤痕就越多。久而久之,腺胃内部的管状腺纤维化,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其更易受到感染和寄生虫侵扰,进而使食物消化和吸收部分维生素的能力受影响,累及淡足鹱的生长甚至生存。

转摘:摆脱塑缚。

小贴士提醒您: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
平台提醒您:让你提前汇款,或者价格明显低于市价,均有骗子嫌疑,不要轻易相信。